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jié)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中醫(yī)認為“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所以認為這天是進補的最佳時間。潮汕地區(qū)有很多人也選擇在冬至這一天進補。汕頭市中醫(yī)院內一科主任醫(yī)生陳超提醒市民,冬至進補大有學問:
一、分清體質:人的體質有陰陽寒熱之別,臟腑氣血的盛衰千差萬別,因此進補方案需因體質制宜、因病制宜。兒童要有助發(fā)育、益智;老人要增強體力,抗衰老:婦女要補血;男子要益精等;
二、進補前先調脾胃:先為調補“開路”,“調”是調理,是中醫(yī)用來調整、消除人體某些失常的方法,使用范圍較廣,如調氣、調血、調經、調和肝胃、調和陰陽等;
三、用藥禁忌須牢記:在服用進補的膏方時,應防止引起不良反應。以下三種情況較常見:1、有氣滯的人,服人參、黨參、黃芪等補氣藥后,出現頭暈頭漲、胸悶、腹脹、食欲不振等,可飲些濃茶,或吃些蘿卜、陳皮等食品,或服用保和丸,嚴重者可用中藥萊服子9克煎水服。2、服用龜板、鱉甲、地黃、阿膠等滋陰藥后,出現中上腹悶脹、胃口不好、惡心、身重困倦、舌苔粘膩等癥狀,可用一些醒胃化濕消導的藥,如陳皮、佛手片、白豆蔻、砂仁、山楂、神曲等煎服。3、如果服溫陽藥,如鹿茸、高麗參(紅參)、附子、牛鞭子、狗腎等補品,出現升火、煩躁、失眠、血壓升高、口干口苦、大便干結等癥狀時,可用一些養(yǎng)陰瀉火的藥物來糾正,如知柏地黃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