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誰家里又病人,家屬都會伺候的好好的:燉湯、熬粥、補品、水果……滿目琳瑯,恨不得一天補好。但在醫院營養師眼里,這并不是正確的照顧方法,這些盲目亂補只會讓病人身體更糟糕,進而危害健康。趕緊一起看看吧。
不管誰家有個病人,家屬都會好吃好喝地伺候著:燉雞湯、熬粥,一天三頓飯恨不得換十來個花樣,還要吃各類保健品“補身子”。然而,結果卻事與愿違。
據統計,我國住院病人營養不良比例高達40%—50%。其中,消化科以46.8%的比例位居榜首,腎病和胸外科緊隨其后。其實,在醫院營養師的眼里,照顧病人可不是喝碗雞湯、吃點保健品那么簡單。
家人應針對病情有的放矢地制定菜譜,如果一味“進補”或強調口感,有可能適得其反。
其中,最讓醫生頭疼的有五類病人——
第一類:迷信骨頭湯
在醫院,經常會看到給術后或昏迷病人喂骨頭湯的情況,有的甚至還是醫護人員推薦的。骨頭湯根本不能補充營養,家屬不了解不足為奇,怎么連醫生護士也不懂呢?!
骨頭湯不是不好,但對病人來說卻百無是處。
其實,骨頭湯的營養價值尚不及牛奶的1/10,其中所含的病人最需要的充足能量和蛋白質都很少。王興國表示,骨頭湯里脂肪最多,而且還多是飽和脂肪酸,不容易消化,非常不適合術后或危重病人虛弱的胃腸道。
湯里僅有少量的氨基酸和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對無法正常進食的病人而言,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即使病情只允許吃液體食物的話,骨頭湯也肯定不是首選。牛奶、雞蛋(沖水)、米湯、豆漿等相對更好些。
對于有些外科病人喝骨頭湯補鈣,這也是大錯特錯。骨頭湯中的鈣并不多,把1斤骨頭煮成湯,里面僅含有182毫克鈣,遠遠不能滿足一個成年人每天需要的800毫克鈣。
第二類:認為白米粥最養人
米粥算是最常見的“病號飯”了,很多病人主動放棄米飯等正常的固體食物,餐餐喝粥,以為這樣可以補充營養,加快恢復。然而,米粥并不養人。
經過精細加工的白米,本身營養價值就不高,含有75%的淀粉,只有8%的蛋白質和少量B族維生素。煮的越爛的米粥,B族維生素的破壞越多。因此,白米粥的營養價值不如米飯或饅頭高。
與米飯相比,白米粥確實容易消化,適合消化功能不佳的胃腸道疾病患者,如胃腸炎、嚴重消化性潰瘍、胰腺炎、嚴重肝炎等,以及一些極度衰弱的病人吃。
手術后第一次進食,需要流質食物,也可將它作為首選。但對胃腸道消化功能正常的其他病人來說,就沒必要喝了。
病人最好吃固體食物,不能老吃液體食物。即使要喝粥,也不應太稀,里面不妨多加輔料。
第三類:吃水果多,吃蔬菜少
去醫院探望病人,拎著果籃的現象再常見不過了。人們習慣性地認為:水果比蔬菜有營養。其實,水果的營養價值普遍比蔬菜低,比如100克蘋果的維生素C含量為4毫克,而100克小白菜的維生素C含量是28毫克。
此外,不少病人吃水果要“忌口”,這也是營養師不愿意人們探病盲目送水果的原因之一。
冠心病、高血脂癥病人最好別吃含水分多的西瓜,以免增加心臟負擔,可吃柑橘、蘋果、桃等,能降低血脂和膽固醇。糖尿病病人別吃含有大量果糖的蘋果、梨、香蕉等,宜吃獼猴桃、楊梅、葡萄等。
第四類:下館子取代營養餐
病人總是抱怨醫院的伙食沒有油水、口味偏淡,就連鹽都舍不得放,所以常常到外面點餐或者索性出去吃。餐館的菜雖然好吃,但消耗的油也多,僅一道普通的魚香肉絲就能用掉60—70克的油。
餐館里高油、高鹽的菜,外科病人還可以適當吃點,但如果患了代謝性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則千萬別光顧了滿足口腹之欲。實在想吃了,不妨點雞蛋羹、餃子等少油的飯菜。
第五類:盲目服用保健品
很多病人的床頭柜,都被海參、燕窩、冬蟲夏草、初元等各種保健品塞滿了。有的病人一天服用五六種不同的補品,卻很少吃飯,結果一檢查,熱量攝入不足,根本不能滿足一個人的基本需要,營養自然也就難以保證。
其實送保健品還不如送一籃子雞蛋有價值。病人身體恢復最關鍵還得靠肉、蛋、奶、主食等,如果能量都不夠,光吃補品,那就是舍本逐末了。
患有高血壓、正在發燒、得了腫瘤還沒做手術的病人,最不適合吃保健品,可能會使病情惡化。保健品不可能立竿見影,一般要吃3-6個月才能有效。 補充前,最好咨詢醫生或營養師,有些保健品,比如鈣片不要空腹吃、保肝類保健品要與西藥距離3-4小時后再服,這些都非常有講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