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汕頭市藥業商會 >> 藥品知識 |
 |
|
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藥治療 |
|
發布時間:2012-01-30 來源:汕頭市藥業商會 打印本頁
[ 返回 ]
|
|
|
潰瘍性結腸炎,又稱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不明的直腸和結腸的炎性疾病。病變局限在大腸黏膜與黏膜下層。且以潰瘍為主,多累及直腸和遠端結腸。臨床表現有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消瘦,病情遷延,輕重不等,容易復發。
中醫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注重辨證施治,根據不同癥狀一般可分為濕熱內蘊、肝郁脾虛、脾胃虛弱、脾腎陽虛、陰血虧虛、氣滯血淤六型。濕熱內蘊型癥屬濕熱壅滯,傳導失司,方用白頭翁湯清熱利濕,理氣止痛;肝郁脾虛型癥屬肝郁氣滯、橫逆犯脾,方用痛瀉要方疏肝理氣,健脾止痛;脾胃虛弱型癥屬脾失健運,治以參苓白術散健脾和胃益氣;脾腎陽虛型癥屬脾腎陽虛,腸管不固,方用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溫腎健脾,澀腸止瀉;陰血虧虛型癥屬久瀉傷陰,濕熱未盡,治以生脈散合六君子湯加減養陰清熱,益氣固腸;氣滯血淤型癥屬腸絡淤阻,腑氣不通,治以膈下逐瘀湯行氣活血,健脾益氣。此外,在臨證診查之際,中醫重視分清主次,辨明緩急,標本兼治,重在治本。初發或急性期,多屬濕熱蘊結,常見腹瀉急性發作,肛門灼熱,瀉而不爽,里急后重,便后癥減,以清熱利濕治之;緩解期或反復發作者多為脾胃虛弱,腸道功能失調,常見大便稀溏,里急后重,便后癥不減,以健脾益氣治之。
另外,由于潰瘍性結腸炎病變部位多在直腸、乙狀結腸,我們在臨床上采用口服中藥結合自擬灌腸方治療,灌腸藥可使藥物直達病所,可避免口服藥因消化酶破壞藥性,以及苦寒傷胃等弊端,可防止或減少藥物對肝臟的生化反應和對肝臟產生毒副作用,比口服給藥吸收快,藥物作用時間長,容易被吞咽障礙者及嘔吐患者接受,從而更好地發揮其治療作用。
同時,潰瘍性結腸炎初發應治療徹底,平時應注意飲食衛生,飲食宜少渣易消化,營養均衡,足夠熱量少脂肪,避免吃生冷食物,食物應煮透燒熟,生活起居有規律,減少過敏食物及損傷腸道食物的攝入,減少精神負擔和精神創傷,避免感染疾病的發生,適當身體鍛煉,提高機體防病抗病能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