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過了立春節氣,但天氣依舊寒冷。在這種氣候下,“藥食同鍋,吃補齊得”的藥膳,不僅具有輔助治療功效,還有美食的口感。專家提醒,有些人在選用藥膳時存在三大誤區,應當引起注意。
誤區一:
制作藥膳無須專業指導
藥膳的特點是以中醫的理論為基礎,將異味較小不影響味覺口感可以入菜的中藥材經過后期加工,與烹飪原材料結合烹制成可口的菜肴,在進餐的同時達到輔助治療或保健養生的目的。藥膳做法最多的是煲湯,此外還有涼拌、清炒、蒸制、蜜制等多種做法。能夠入菜的藥材大多以植物性的原料居多,因為這些藥材味道平和、特殊異味小,且能和其它食材相中和,達到藥借食味、食助藥性的目的。既然是藥材入菜,就要區分中藥材的藥物作用,制作前或進食前應由專業醫生或專業藥膳廚師參與指導。另外,制作時方法對藥性的發揮也有所不同,如果只是一般保健性滋補,應選擇性平、溫補的配方為宜。
誤區二:
藥膳療法能夠替代藥物
藥膳是一種具有輔助治療效果的菜肴,其特點是講究味、效合一,突出的是“菜”,藥膳與藥物二者作用一定要弄清。像西洋參、龍眼肉、黨參、黃芪、枸杞子、百合、麥冬、紅棗、花生、蜂蜜等,都可作為藥膳原料的選擇。要知道藥物是治病為首,見效快,適用于各種疾病;藥膳是養生保健為主,突出的是“慢功”,尤其適合某些老年病和體質較弱患有慢性病的人。
誤區三:
食用藥膳不問藥材作用
藥膳除了有補益作用外,還有其它諸多作用,如去燥、消食、消除疲勞、保健益壽等作用。因為年齡、體質不同,用藥膳時是有重要區別的,如少兒體質嬌嫩,不宜吃大寒大熱的配方;上年紀人多肝腎不足,不宜選溫燥的藥材;孕婦保胎氣為主,不宜用有活血滑利作用的藥材。氣候、溫度也有一定的講究,天冷時不要用寒涼作用大的藥材。一般來講,市場上的各種食材和調味品都可以作為藥膳的原料選擇,但要注意其食性的寒涼溫熱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