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介于小滿和芒種2個節(jié)氣之間,即將進入夏季的雨季,在這梅雨季節(jié),濕熱熏蒸,“濕”更是導致各種疾病的常見原因。濕邪侵犯人體,容易導致腹部脹滿、食欲不振、大便溏泄、小便混濁、頭重如裹、身體沉重困乏、四肢重而不舉的表現或白帶過多、穢濁不清、濕疹等癥狀。因此此時除了防暑之外,及時清除濕邪也是養(yǎng)生保健的重要措施。
主題:水芹炒肉絲
食材:水芹1把、豆干、紅辣椒、大蒜、瘦豬肉、食鹽、生粉
做法:
1.水芹清理后清洗干凈切小段,豆干切條、辣椒切小段,蒜切末待用;豬瘦肉切絲,加適量食鹽、生粉拌勻腌制5分鐘。
2.下熱油鍋爆香蒜末和辣椒,下肉絲翻炒至白色,倒入香干翻炒;
3.倒入水芹翻炒1分鐘,加少許食鹽調味即可。
此菜平肝清熱,祛風利濕,除煩消腫,涼血止血,解毒宣肺,健胃利血、清腸利便、潤肺止咳、降低血壓。
【提醒】
一、脾生濕 夏季困倦要健脾除濕
中醫(yī)認為濕為陰邪,性質黏膩、穢濁,容易阻遏氣機,從而影響體內氣的運行。同時認為濕邪致病還有“沉重、困倦”的特點,這是因為空氣中濕度增大,會阻礙人體的熱代謝,在高溫高濕環(huán)境下,大氣含有大量水氣,皮膚汗液難以蒸發(fā),妨礙了人體內的散熱過程,阻遏了正常氣化功能。
這時的氣溫不算很高,主要是濕邪為患,故此如何預防濕邪致病是此時保健的內容之一。
說到“濕”,自然就要提到“脾”。脾是中醫(yī)所講的“五臟”之一,五行屬土,與長夏季節(jié)相應。“運化”食物和水液是脾的重要功能。
脾的特點是喜燥惡濕,如果外在濕邪侵入人體,困遏脾氣,就會影響脾的運化功能。悶熱天氣,人容易出現腹脹、食欲不振、倦怠等癥狀,就是“濕困脾”導致的。反過來,如果脾氣虛弱,運化水液功能失常,就會導致水液在體內停聚而產生水濕痰飲等病理產物,這是“脾生濕”。痰飲一旦產生,可隨氣流竄全身不同部位,引起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胸悶心痛、頭暈目眩等情況。由于其在臨床上形成的病癥繁多,故此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說。
二、水芹健脾護肝 利水除濕
夏季除濕,飲食要清淡,容易消化,不要過多食用肥膩、味道厚重的食物,甜食要少吃。
中醫(yī)認為,水芹味辛甘性涼,歸肺、肝、膀胱經;有清熱解毒、利尿止血的功效。芹菜有水芹與旱芹之分,水芹指生長在“江湖陂澤之涯”者,而人們經常食用的多為生長于平地的旱芹,今天就來說說水芹。旱芹主要產于北方,水芹主要產于南方。與水芹相比,旱芹香氣更濃,營養(yǎng)比水芹好,入藥較佳。芹菜含有利尿有效成分,可消除體內鈉潴留,利尿消腫。
不過,水芹中含多種氨基酸、揮發(fā)油、水芹素等,具有保護肝臟的作用,肝不好的人可以多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