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秋季養生重在養陰防燥。
飲食調和。秋日宜吃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如白鴨肉、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鮮山藥、白木耳、廣柑、白果、梨、紅棗、蓮子、甘蔗等清補柔潤之品,可起到滋陰潤肺養血的作用。對中老年胃弱的人,早餐宜食粥,有利于和中益胃生津。如百合紅棗糯米粥滋陰養胃,百合蓮子粥潤肺益腎,百合杏仁粥祛痰止咳,扁豆粥健脾和中,生姜粥御寒止嘔,胡桃粥潤肌防燥,松仁粥潤肺益腸,菊花粥明目養神,茶粥化痰消食,燕窩粥養肺止嗽,山藥粥健脾固腸,甘菊枸杞粥滋補肝腎。
藥物輔助。秋季氣候干燥,肝氣旺盛,肝氣虛弱,脾胃易受影響,所以秋季藥補的基本原則應是以滋潤為主,忌耗散,輔以補養氣血。常用藥物有:西洋參、沙參、麥冬、玉竹、百合、女貞子、生地黃等。除上述幾味藥外,秋季藥補還可選用一些中成藥,如心慌氣短口干可服生脈飲口服液;干咳無痰可用養陰清肺丸、蜜煉川貝枇杷膏;咳痰帶血可服百合固金丸;腹脹便干可服麻仁潤腸丸。上述各種中成藥,均有消除燥熱對人體危害的功效。當然,使用這些藥物時,必須在醫生指導下,對癥下藥,不能濫服。特別是對于青少年和兒童及老年患者來說,秋季忌濫用補藥。
適當鍛煉。老年人可散步、慢跑、練五禽戲、打太極拳、做健身操、八段錦、自我按摩等;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等。在進行“動功”鍛煉的同時,可配合“靜功”,如六字訣默念呼氣練功法、內氣功、意守功等,動靜結合和諧,動則強身,靜則養神,可達到心身康泰之功效。需注意的是,喜愛耐寒鍛煉的人,從秋天開始,與天氣變化相應相和,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才能增強機體對多變氣候的適應能力和抵抗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