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是廢紙還是鈔票,取決于它能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我市專利權人楊育和,他發明的一支注射器,擁有的專利、獲得的獎項之多,令人難以置信。更難得的是,這項專利還很好地與市場進行對接,產品打入美國、印度、巴西、歐洲等多個國家,訂單源源不斷地涌來,產生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去年,楊育和被評為2013年度汕頭市優秀專利發明人,專利獲國家專利優秀獎產品享譽海內外。
發明創意源于一支圓珠筆
楊育和今年60歲,中等身材,人看起來特別精神。在與記者交談中,他透露出一股強大的不服輸精神,“注射器是我研發的第一個產品,前后花了五年多時間,期間很多人都覺得不會成功,但我相信自己的判斷不會錯。”楊育和說,提起這支享譽海內外的注射器,還得從2003年他剛進入醫療器械行業說起。
那是一次偶然的機會,楊育和了解到醫護人員在為病患注射時被針頭刺傷,容易引發交叉感染,“如果被HIV污染的針頭刺傷,將有1/250的機會感染HIV病毒”。而針頭的回收使用也會產生社會危害。能不能研發一種看似普通卻能保護醫護人員的自毀式注射器呢?這個想法像是一顆種子一樣在楊育和的心里生根發芽,讓他始終念念不忘。
2005年的一天,楊育和正在用一支紅藍兩色圓珠筆批閱文件,摁下按鈕轉換圓珠筆的顏色時,腦子里突然靈光一閃:能不能把注射器的針頭做得像圓珠筆芯一樣自動伸縮?想到就行動,楊育和當即撲進了不斷地設計—試模—改進—試模—改進的工作中。“記不清楚失敗過多少次,反正辦公室就是我的研發室。”楊育和說,他經常忙得沒日沒夜,“曾試過晚上8點多還在琢磨注射器的物理性能,壓根不知道下班時間已過,飯也沒有吃,同事回來看到我說‘你瘋了,怎么還在研究這個破爛注射器’。”
小小注射器技術領先世界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三年多的努力,“一種自毀式安全注射器”在楊育和手中“誕生”。使用它時,只要輕輕推壓推筒打完藥液,針頭便會“嗖”地一下縮回針管,之后無論怎樣推壓推筒,針頭都不會回歸原位,注射器也就報銷了。這意味著,醫護人員使用這款注射器能夠有效避免被針頭刺傷,也避免給收廢品人員帶來意外傷害。
2012年,注射器樣品投入市場,在業內引來如潮好評。當時,各國正在大力倡導使用自毀式安全注射器,但尚未有人成功研發出相應產品。“我沒想到自己能研發出一個世界級的安全注射器。”出人意料的是,楊育和只有小學文化,注射器是他人生中研發的第一個產品,而此前他從未接觸過任何研發工作,“我就是憑著一顆好奇、愛鉆研的心,還有一股認準了就堅持下去的狠勁。”
專注于研發工作的同時,楊育和還著手申請國內國外專利保護。而這個當初被調侃為“破爛注射器”的小發明,再一次讓大家跌破眼鏡——竟陸續取得1個國際PCT發明專利、1個國內發明專利,美國、南非各1個專利,印度、歐洲等8個國家階段專利申請進展報告表,外觀專利及臺灣新型專利各1個,7個實用新型專利,還獲得了國家專利優秀獎、省和市專利金獎。
堅持創新打響“汕頭創造”
然而,專利只有轉化為生產力,才能產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否則也僅限于“紙上談兵”。楊育和很快又面臨如何解決產品批量化生產的問題。“幾年研發下來,我連怎么制造模具都學會了。”楊育和說,他到多地考察了數種生產線,都找不到滿意的,一狠心他干脆自己動手量身設計一款,然后委托廠家幫忙生產制造,“生產線設計成功后,有的外地廠家特地上門向我請教如何改善生產工藝。”去年底,隨著生產線的正式投產,注射器很快便帶來1000多萬元的經濟效益,今年還不斷有訂單上門,工人們是忙得連軸轉。“這款注射器最讓我感到自豪的是,它對醫護人員所能起到的保護作用。”楊育和說,發展需要不斷創新,目前他已著手研發注射器第二代產品,期待能夠在醫療器械行業做出更大的成績,讓“汕頭創造”飛向海內外。
摘自2014年4月7日《汕頭特區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