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中醫藥學已是歷史文化瑰寶,從神農嘗百草發現植物的藥性,到中醫藥學的形成和完善,逐漸成為一門內容豐富的中醫藥學體系。太安堂中醫藥博物館的建成,不僅傳承了中醫藥文化,更造福了后人。
日前,記者走進太安堂中醫藥博物館,領略了中醫藥深厚的文化底蘊。

圣藥坊
豐富館藏 免費開放
太安堂中醫藥博物館位于汕頭市金平工業園,展區面積達3200平方米,因“規模最大的中醫藥家族展示館”而獲“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證書。博物館集文物收藏、展示、研究、保護、公共教育、文化傳承及休閑于一體,致力打造成為一個中醫藥界的活動基地、旅游定點參觀基地和本市“歷史文化”風景點。
于此,淡淡的藥香味撲鼻而來,宛如把人帶入了藥的世界。寬大明亮的前廳,一排排豎寫的石青色文字“太安堂記”映入眼簾。館內分為“杏林宗師”、“神醫妙手”、“靈丹圣藥”、“藥王寶殿”、“翰墨蘭芳”、“送子圣母”、“太安崛起”、“麒麟玉燕”八個展區。除了展示館,還有集怡情生活休閑養生體驗于一體的休息館。館藏豐富,既可以觀賞到眾多中醫藥文化歷史收藏,也可以學習到中醫藥知識。
太安堂中醫藥博物館匯聚了中華五千年中醫藥歷史文化,以濃郁的潮汕地域文化作為展示背景,以柯氏十三代中醫藥世家的歷史淵源和太安堂發展軌跡作為整個陳列的情節線索,展示了大量珍貴的太安堂歷代傳人從事醫藥業的重要遺物。柯氏中醫世家歷經13代保存下來的6000余件珍貴的中醫藥文物如古舊醫書(其中很多都是十分珍貴的醫學版本或文獻資料)、明清時期的診療器具、丹膏丸散炮制器具、老藥方、老廣告、老照片、老藥品、舊家具、錦旗、牌匾以及栩栩如生的制藥的人物蠟像等。博物館以大量真實歷史史料、珍貴歷史物品、充分展示太安堂十三代近五百年傳承的中醫藥文化底蘊,并將中醫藥特色、潮汕特色和太安堂特色融為一體,引來許多群眾參觀。

制藥場景
在博物館中,參觀者可以領略到承載著太安堂顯赫歷史的各類中醫藥瓷器、銅器、鐵器、竹器、木器、玻璃器、銀器等,可以聆聽到那凝練在這些文物中的彌足珍貴的歷史故事,也可以細心體味尊古法制的太安堂傳統中藥炮制技術。
中醫文化源遠流長,中醫藥博物館可以說是中藥產業的源頭,它和醫療、養生結合緊密。“我們有這么多藏品,也想把博物館做成文化地標,讓百姓們逐漸樹立中醫藥學的普世價值、掌握中醫藥精髓。這樣,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的醫藥文化遺產才真正的能夠發揚光大。”太安堂中醫藥博物館的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傳人館
弘揚文化 傳承發展
中醫藥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不論是讓世人了解中國文化,還是傳播中醫藥理念,建立文化地標式的中醫藥博物館,對于中國文化的傳播都是功德無量的事情。一位從東莞來汕旅游的吳女士參觀完博物館,慨嘆嘆:“這里很好地再現了當年太安堂制藥、賣藥的情景,可以說是對歷史情景的復活,是對傳統文化保護領域的一個很好例子。”
在漫長的歲月里,太安人浸潤在濃郁藥香之中,藥文化十分自然地融入到生活,處處與“藥”緊密相連。太安堂中醫藥博物館負責人告訴記者,這里以厚重的人文底蘊,形成了特色鮮明的中醫藥文化。中醫藥事業與產業的興盛,尤其需要加強年青一代對中華傳統醫藥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從這個意義上說,建設并推廣太安堂中醫藥博物館,比多生產幾味中藥、多銷售幾帖膏方更有意義。”如今,太安堂麒麟丸制作技藝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太安堂中醫文化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充分體現了國家對這一老字號的重視,對傳承“太安”品牌具有深遠意義。

太安大典
值得一提的是,為弘揚中醫藥國粹,弘揚太安堂五百年的品牌底蘊,太安堂集團投資拍攝了電視連續劇《太安堂·玉井傳奇》。以明代潮州舉人柯玉井歷經磨難,終成一代名醫并創辦中醫藥圣殿太安堂的故事為素材的《太安堂·玉井傳奇》,講述了太安堂的創始人柯玉井一生“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歷練過程,展示了太安堂500年深厚的中醫藥技術文化底蘊。劇中涉及如天花、哮喘、麻疹、中風、不孕癥等醫案40種,2009年3月該劇被大世界吉尼斯評為“醫案最多的弘揚中醫藥堂文化電視劇”。該劇由演技派實力演員巍子領銜主演,播出后好評如潮,成為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掀起學習中醫藥文化的熱潮。
太安堂中醫藥博物館的建立讓民眾在參觀中獲得中醫學知識,感受中醫藥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文化,使市民更好地了解中醫,熱愛中醫,傳承中醫藥文化。之所以耗巨資建設這個非盈利性的中醫藥博物館,源于太安堂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寶,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內涵,有利于推動老字號品牌實現守舊中創新、傳承中發展。在彰顯企業品牌的同時,更是教給市民健康生活理念。

珍寶館
(摘自7月16日《汕頭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