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隨著氣溫的躥升,人們的生活成本似乎也“水漲船高”了。顯而易見的是電耗大了,水用多了。一句話,人類有限的資源消耗加劇了。要想節省資源,我們就要過“低碳生活”。什么是“低碳生活”?簡而言之,就是“簡單生活”。
去年年底,在哥本哈根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讓地球人都知道,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兒。盡管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為今后各自的減排目標,打得不可開交,但是,中國政府減排目標還是高調喊出,承諾到2020年,我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至45%。既然政府已經承諾,我們每一位公民,就要為這個承諾負責,為實現這個承諾的目標做出自己的貢獻。
但是,社會上的一些現象卻與“低碳生活”大相徑庭。一些人追求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復雜,甚至不顧國情民意。比如,住房越大越不嫌大,而銀行還出臺優惠條件,鼓勵大家貸款購房。再比如,汽車的產量節節攀升。去年,年產量超過1000萬輛。生產廠家為吸引大家購車,也是優惠百出,零首付更是比比皆是。如果社會推崇的是高消費生活,那么,我們怎么能減緩溫室氣體排放?怎么實現我們向世界的減排承諾?
我所說的“簡單生活”,并不是簡單到人又回到樹上或回到山洞里生活,我是希望人們的生活返璞歸真,更接近大自然,不要過度消耗人類有限的資源。地球可利用的資源有限。全球石油可開采只有40至60年,煤炭可開采也只有150年。我們不能不為未來著想,不能不為我們的子孫著想。
人類已經嘗到氣候變暖所帶來的苦果:越來越頻繁出現的自然災害,包括干旱、沙塵暴、洪水、颶風等等,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要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建設可持續發展社會,就要讓我們的作息,盡量減少耗用能量,從而減低碳,特別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這就叫過“低碳生活”。
其實“低碳生活”,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不是能力問題,是一種態度。如果以中國傳統文化來解釋這一理念的主要內涵,還可理解為“勤、儉”二字。我們老一輩人可以說,就是低碳生活的忠實踐行者。比如,不開著水龍頭洗碗,用淘米水澆花澆菜,只挑選一天所用的新鮮蔬菜,不買反季節的水果蔬菜,隨手關燈拔電源,出門選擇乘公交車,盡量不出去就餐而選擇在家吃飯,……
作為我們現代人,除了做到這些以外,還應該少開車上班、出行。多用電郵,NSN等即時通訊工具,少用傳真打印機。多吃素食,少買衣服,少更換手機、少開空調,盡量少用洗衣機等等。每個人一天到底排了多少二氧化碳是可以算出來的。比如,你用了100度電,你就排放78.5公斤二氧化碳,為此,你需要植一棵樹;如果你駕車消耗了100公升汽油,那么你就排放270公斤二氧化碳,為此需要植三棵樹……
遏制氣候變暖,拯救地球是全人類的使命,每個國家和民族,每個企業和個人,都應責無旁貸地行動起來。讓我們從身邊的點滴做起,注意節電、節油、節氣、節水。從今年的夏天做起,我們積極地去過“低碳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