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價虛高”尚未淡出人們視野,眼下,有的地方基本藥物競標中出現中藥“超低價中標”折射出的“藥價虛低”現象又使人心生憂慮。在中國中藥協會日前召開的研討會上,專家指出這一“藥價虛低”現象對中藥產業危害甚大,應引起足夠警惕。
當一包板藍根原輔料的市場成本價已達3.7元時,同樣一包板藍根顆粒中標價卻僅為1.4元,人們不禁要問:這樣的中藥質量可靠嗎?還能治病嗎?低價,為消費者所期待。但如此低于藥品原料價格的低價,人們有上述疑慮是正常的,進一步的擔心必然是:企業會不會偷工減料或以次充好獲取利潤?
因為,與以化學原料為主要成分或從天然產物中提制的西藥不同,中成藥以中藥材為原料,而中藥材受制于氣候、環境等因素,比如中藥材是否道地會使中成藥的藥效差別較大,也就形成了中藥材道地與非道地間的較大價差。藥價過低,自然迫使企業放棄道地藥材而以劣充好或以假充真,直接影響產業鏈上游藥農的積極性,難免有“谷賤傷農”之虞,長此以往,必然導致整個中藥產業鏈條的扭曲。
“修合無人見,誠心有天知”是很多百年老字號中藥鋪的宗旨,中醫藥文化向來沉淀著中國文化傳統中的“誠信”。據聞,有一些老牌企業的經典中藥因市場價不能彌補成本,又不愿降低質量,已停止生產,退出基本藥物目錄。此種現象的發酵,不僅會使百姓吃不上這些好藥,也將導致中藥產業出現以劣逐優的后果,中醫向來醫藥一家,中醫藥事業的整體聲譽也將受到嚴重影響。
近年來,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治理“藥價虛高”,“虛低”也許是一些企業應付政策以取得競爭優勢的臨時對策。但從中藥產業整體利益和維護人民群眾利益的角度審視,此舉實為不智,不僅誤其自身,受到行業唾棄,累及整個中藥產業乃至中醫藥事業的健康發展,還將最終影響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
藥品關乎民生,“藥價虛高”固然需要遏制,但不能影響到百姓用藥的安全和療效,群眾利益才是根本。希望有關部門重視“藥價虛低”現象,招投標時不要為了治“虛高”而簡單地價格“一刀切”;同時完善中藥質量檢測標準,更好地監管其原材料的成分、含量與優劣。從而在確保藥品安全有效的前提下,還中藥招標一個合理的價格。(作者:吳瀟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