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汕頭市藥業商會 >> 行業資訊 |
|
|
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亟待關注 |
|
發布時間:2010-11-23 來源:中國食品藥品網 打印本頁
[ 返回 ]
|
|
|
據中國醫藥報天津訊 記者白毅報道 在11月7日于天津召開的2010年中國藥學大會“中藥資源持續利用衛星會”上,與會代表呼吁加強我國中藥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并倡議盡快成立中國藥學會中藥資源與分子生藥學專業委員會。 中國中醫科學院副院長、中藥研究所所長黃璐琦研究員表示,雖然近年來中藥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無論是從質還是從量的角度講,中藥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發展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這是因為,一方面,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口的劇增,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醫療、保健等對中藥材的需求量猛增,在保健品、食品、化妝品及獸藥方面,中藥材的用途也越來越廣泛;另一方面,隨著資源環境的破壞,加上不少中藥材品種的人工栽培技術仍不過關,質量較差的現象較為普遍。 面對這一嚴峻形勢,黃璐琦建議:首先,要從思想上提高對中藥資源保護的重視,強化有序開發利用;其次,要盡快開展全國性的中藥資源普查,以摸清“家底”;第三,要加強科技研究。對中藥的保護利用研究他提出了“種源保護”、“種群保護”、“種植保護”、“新藥源開發保護”、“生物技術保護”5種模式,基本涵蓋中藥資源所需保護的類型。 此外,不少專家認為,鑒于分子生藥學在藥用資源保護與利用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必要從組織層面上成立專門的學術組織。目前,中國藥學會下設19個專業委員會,與中藥密切相關的只有中藥和天然藥物專業委員會,該專業委員會對中藥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鑒于中藥資源在中藥產業發展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在中藥資源研究、開發、保護和管理中面臨的問題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并綜合考慮學科發展的現狀和成熟度,以及分子生藥學對中藥資源學研究的貢獻日趨擴大等,組建中國藥學會中藥資源與分子生藥學專業委員會將會凝聚力量,為相關的研究搭建平臺,極大地促進中藥資源學及分子生藥學的研究和發展。 據介紹,所謂分子生藥學即分子技術與中藥資源學交叉形成的新學科。當前,分子生藥學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9個領域:藥用植物的分子系統學研究、藥用植物種質資源的分子生物學研究、中藥材的分子鑒定研究、道地藥材形成的分子機理研究、珍稀瀕危中藥資源的遺傳多樣性分析和保護策略研究、藥用植物的抗性基因工程研究、藥用化學成分的生物轉化及分子機理研究、藥用植物有效成分生物合成分子機理與調控的研究和藥用植物細胞、組織和轉基因器官培養與活性成分生產。相關研究突出了繼承和創新的結合,代表了中藥資源研究的新方向。 本次衛星會由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承辦,18名國內中藥資源研究的一線專家圍繞中藥資源普查技術方法探討、道地藥材分子生藥學研究、中藥資源生態學及相關研究、中藥資源生物多樣性及保護利用、中藥栽培中的環境問題及對策、瀕危中藥資源保護、新技術在中藥資源研究中的應用等主題進行了大會報告。 相關鏈接 近年來,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研究和保護工作受到國家高度重視。科技部等部門在《中藥現代化發展綱要》中,明確中藥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為重點任務。2009出臺的《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促進中藥資源可持續發展;加強對中藥資源的保護、研究開發和合理利用;開展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加強中藥資源監測和信息網絡建設;保護藥用野生動植物資源,加快種質資源庫建設;在藥用野生動植物資源集中分布區,建立一批繁育基地,加強珍稀瀕危品種保護、繁育和替代品研究,促進資源恢復與增長;結合農業結構調整,建設道地藥材良種繁育體系和中藥材種植規范化、規模化生產基地,開展技術培訓和示范推廣;合理調控、依法監管中藥原材料出口。” 與此同時,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各種關鍵問題紛紛成為研究的熱點。“十一五”期間,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首次設立了中藥資源可持續發展專項,集中全國力量對中藥材品種選育、中藥種植適生性區劃、中藥栽培立地條件及土壤修復、中藥病蟲害防治、中藥采收加工等問題進行了空前深入的研究。中藥資源學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基礎理論在實踐中迅速得到積累和豐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