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已過,冬去,但寒氣未盡;春來,溫熱漸生;季節在交替,寒溫在波動,人在其中,是一年外感、流感最多的季節,要如何預防減輕春季的感冒呢?只要你從四方面多加注意,就可以在這個季節里少感冒或不感冒。
一、增強體質、扶正卻邪。中醫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氣虛就容易感冒,只要你能起居有序,不妄作勞,使人體氣血通暢,陰陽平衡人就能抗御風寒、病毒等的侵入,而在交季中不易生病。如果平時體質較虛弱的人,可適當服用一些增強體質的藥品,預防外邪的襲擊。如玉屏風散(北芪18g,白術6g,防風6g)但必須按照氣候及每個人的體質加減使用。體虛又易上火的人可在原方基礎上加蒲公英12g,連翅10g,每天服一劑,連服十天為一療程。
二、健脾去濕,脾胃旺,少生病。我市居民胃腸濕熱者為數不少,腸胃不適易引起腸胃型外感病。健脾卻濕法在我市居民治病中占了相當重要的地位。一般性腸胃濕熱可用藿樸夏苓湯加減治療,藥是:藿香葉10g,川樸10 g,半夏8g,茯苓15g,蘇葉10g,板蘭根15g。水煎,每日1劑,煎二次,分服,可連服5劑。也可選用藿香正氣片,每次4片,加葛根苓連片2片,每日1次,連服5天。上二種方法都可預防腸胃型外感。
三、平肝清熱,肝火妄動,易招外邪,有一部分人常熬夜,甚者日夜顛倒,這就使人的生物鐘出現混亂,最易肝火上升,出現口苦咽干,目赤、欲嘔等癥狀,這樣的人也容易外感,一旦外感即內外合邪,癥狀較重。這一群人中以年青人占絕大部分,如果平日易上火,或一熬夜即舌干口臭,小便赤大便干,性急易動怒的人,平日可適當用龍膽瀉肝丸服用;如熬夜后,有點不適狀如口干,喉不舒服,癥狀輕微可服王老吉,或復方板蘭根,中老年人熬夜,感到胸肋不適,頭暈目澀,可用四逆散(柴胡10g,白芍15g,枳殼10g,甘草6g)加綿茵陳15g,鉤藤10g,郁金10g等;熬夜上火又傷風,出現聲音嘶啞,咳不爽等,可四逆散與麻杏石甘湯同用,是肝肺同治法。
四、春天不要亂服補藥,春天為生發之季,主升,主動,是頭痛發生最多季節,加上前期熬夜,節日喝酒吃辣,肝心火已動,加之胃腸功能紊亂.,如再服用補品,等于火上澆油,肝火更旺,一旦外感、流感將是難以抑制,所以春天最好不要服用補藥為妥。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蒲公英具有抑菌,抗病毒,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作用;板蘭根有抗菌、抗病毒,殺滅鉤端螺旋體,促進免疫功能等作用;連翹有抗病毒、抗炎,解熱,抗肝損害抗菌等作用;土茯苓具有抗炎、抑菌,利尿排毒的作用。在春天發生流感或病毒性感冒時,應在中醫辯證施治時選入以上四種中藥的1-2種,療效更佳。
時珍藥行:孫見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