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天到了,烈日當空,地氣蒸騰,體虛之人感觸其中,輕則傷暑,重則中暑。
暑日為病,雖其癥狀各異,但治暑用清熱解暑法則基本相同。唯獨我市處海濱之地,民又常食海鮮之物,體內濕氣較重,一般清熱解暑之方藥見效甚差,治暑熱必兼祛濕方能顯效。下面介紹治暑四法,均按我市特殊地理位置加減而成,才能暑解濕清。
傷于暑,證見:發(fā)熱在38.5℃以內,汗少,微惡風寒,肢體酸重,頭重心煩,腹脹泛惡,口粘,尿赤,舌紅苔白,脈濡數(shù),用新加香薷飲加減。方藥:香薷10、連翹12、銀花12、扁豆花10、川樸10、通草5、滑石15.若惡風寒加防風10、藿香10;發(fā)熱重加黃連5、知母10;嘔吐呃逆加姜半夏10、生姜10;小便短小加竹葉10、車前子10.
暑熱內郁,證見:發(fā)熱重39℃以上,口渴汗多,面赤氣短,頭暈頭痛,舌紅苔厚膩,用白虎湯加減。方藥:石膏30g以上,知母10、甘草6、粳米30、蒼術10、梔子15.若大便不通加枳實15、大黃6;口渴甚加西洋參5,西瓜翠衣30;發(fā)熱重加黃連5、黃芩10、連翹15;身重小便少加薏仁30、滑石30;熱甚驚厥加地龍10、鉤藤15、羚羊角3、白芍15,可同時服紫雪丹。
暑濕熱郁,證見:口渴少飲,尿少便溏,胸悶惡心,身熱神疲,舌紅苔膩,脈滑數(shù)。用黃連香薷飲與桂苓甘露飲化裁。方藥:香薷10、黃連5、扁豆10、川樸8、茯苓15、白術15、澤瀉10、豬苓10、石膏30、滑石15、甘草5.若嘔吐加藿香10、佩蘭10、白寇仁5;若口渴甚加西瓜翠衣30、花粉10、冬瓜皮30;舌苔難化,不思飲食加薏仁30、郁金10、砂仁5.
暑熱誤治,或過用發(fā)汗,或誤用滋陰藥,暑濕在半表半里,證見:發(fā)熱不甚,下午加重,口苦心煩,寒熱往來,寒少熱多,胸脅脹痛,嘔逆,不思飲食,尿少便溏,舌紅苔白膩,脈弦滑。用蒿芩清膽湯加減。方藥:青蒿15、黃芩10、陳皮6、枳殼10、半夏10、赤茯苓15、碧玉散15、竹絡10、若下午熱甚加地骨皮15、;便溏次數(shù)多加蒼術10、茯苓15、車前子10;惡風寒較重加蘇葉10、香薷10;嘔吐惡心加藿香10、佩蘭10、白寇仁5.
我市在國之南,濕熱多,寒冷少,人的腠里疏,故易出汗,暑乃熱邪,治暑切勿濫用發(fā)汗藥,否則,汗出太多,津液耗損,濕熱難退,則變癥峰起,更難醫(yī)治了,特別是西藥的發(fā)汗退熱藥,中成藥中的發(fā)汗藥,使用時應慎之又慎。汕頭地區(qū)一些人常用蒼耳全草煎水來防暑解暑,這是很不好的,因為現(xiàn)代醫(yī)學證明:蒼耳全草均有毒,一定要配合其他藥才可安全使用,單味易中毒,其主要是肝臟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度,有報導誤服蒼耳子50g而中毒死亡的例子,為了你的健康,請不要再單味服食蒼耳草。
時珍藥行 孫見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