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中藥是祖國的醫學瑰寶,它的療效高,且副作用小,深受人們的喜愛。但經過醫療觀察和實踐,發現中醫按中藥的“四氣”、“五味”制成的多種不同的中成藥,其合理服用是個重要的問題。一般采用溫開水送服,但有些中成藥為了提高其療效,也有的需采用一些特殊的服法。
酒性辛熱,具有通經活血、散寒的作用,凡是治療跌打損傷、風寒濕痹、腰腿肩臂痛、氣滯血瘀、中風手足不遂及步履艱難等疾病的中成藥,如跌打丸、七厘散、大活絡丸、醒消丸、人參再造丸等,需用適量的溫黃酒送服。
鹽能引藥入腎,對于有腎虧、腎虛及下焦疾病的治療時,選用滋補腎陽的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健步虎潛丸、鎖陽固精丸等,宜用淡鹽湯送服。
生姜有散寒、溫胃、止嘔等作用,用附子理中丸、霍香正氣丸等,宜用生姜煎湯送服。
米湯有保護胃氣的作用,凡補氣、養腸胃、健脾、止渴、利尿等中成藥,如更衣丸、四神丸等,均可用米湯送服。對含貝殼類礦物類難以消化的中成藥,最好選用稀粥送服,以減少對胃腸的刺激。
小兒常用的清熱導滯成藥至寶定,宜用焦山渣、焦神曲、焦麥牙煎湯送服;小兒感冒發熱常用的保元丹、妙靈丹等,宜用鉤藤、薄荷煎湯送服,以增強解表退熱作用。
服中成藥還一個忌口的問題。一般忌食生冷、油膩等不易消化的及有特殊刺激性食物,如熱證忌食辛辣、油膩;寒證忌食生冷;麻疹初期忌食油膩酸澀食品;孕婦應慎用破血通經、行氣導滯、瀉下逐水等藥;某些皮膚病及瘡癤腫毒、哮喘、咳嗽病人忌食魚、蝦等海味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