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食藥監總局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大約有250萬人因吃錯藥而損害健康,導致死亡人數20余萬人,是全國交通事故致死人數的2倍。其實,不論是中藥、西藥,只要是藥品,都有一定的副作用,用藥不對癥、重復用藥、忽視用藥禁忌情況、甚至用藥劑量、時間錯誤,都會或多或少的產生一定的風險。那么,我們在生病時,應該怎么樣安全用藥呢?
安全合理選擇藥品
首先要確定診斷,明確用藥目的,不能只憑自我感覺或某一個癥狀就隨便用藥。選擇有針對性的藥物和合適的劑量,制訂適當的用藥方案。
另外,要破除“價錢貴的藥就是好藥”這一誤區,因為藥物的價格是由其本身的來源、成本、生產的產量以及生產的廠家來決定的。
貴不等于好,關鍵在于是否對癥。
處方藥與非處方藥
處方藥是必須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處方才可調配、購買和使用的藥品。非處方藥是指不需要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處方即可自行判斷、購買及使用的藥品,簡稱OTC。
《處方藥與非處方藥分類管理辦法》(試行)第七條規定:非處方藥的包裝必須印有國家指定的非處方藥專有標識(OTC)。非處方藥品有紅色和綠色標志:紅OTC為甲類非處方藥,只有在藥店購買;綠OTC為乙類非處方藥,除藥店外還可在經批準的指定超市、賓館、百貨商店等處購買,到合法醫療機構或正規實體藥店購藥更安全。
藥品使用期
藥品的有效期不等于藥品的使用期。藥品有效期指未打開的藥品在一定的貯存條件下,能夠保持質量的期限,通常標注在藥品外包裝和標簽上。藥品使用期指打開藥品后在規定貯存條件下的保存時間。藥品開封后,有效期就變了。
藥品在拆開封口之后會受到周邊溫度、濕度和空氣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可能會降低治療效果,甚至會出現質量問題。不同類型的藥物,使用期限不同。軟膏劑打開后室溫一般可保存3個月;滴眼液、眼用凝膠、眼膏、滴鼻液等在首次開封后使用時間不應當超過1個月,除非另有說明;瓶裝口服溶液劑、混懸劑、乳劑打開后,在瓶口及瓶蓋未受污染情況下,室內常溫下可保存2個月;糖漿劑(如布洛芬混懸滴劑)開啟后一般不宜久貯,在瓶口及瓶蓋未受污染情況下,室溫(25℃以下)下可保存1個月左右,冬季可適當延長;胰島素一般分為注射液和胰島素筆芯。未開封使用的胰島素應放在冰箱2-8℃保存。開啟后常溫保存且使用時間為4周。注意,家里藥品過期了,建議破壞藥品包裝盒后,隨生活垃圾分散丟棄、分類回收。
輸液
2021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年度監測報告》數據顯示:在所有的藥品不良反應事件中,相比較口服、外用等方式,來自靜脈注射的不良反應占到了55.3%。原因是輸液會讓藥物直接進入血液系統,因為沒有消化道的屏障,所以一旦產生不良反應,速度是非常快的。
“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是世界衛生組織用藥原則。一定要摒棄“輸液能讓病好得更快,還可以補充營養,多輸沒有壞處”這種錯誤觀念!
保健品不能替代藥品
保健(功能)食品是食品的一個種類,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調節人體的機能,適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藥品是用來預防治療疾病,有確定的適應癥和用法用量。因此,保健品不能代替藥品!
吃藥不喝酒,喝酒不吃藥
“頭孢配酒,說走就走”并不是一句玩笑話,而是藥物與乙醇發生“雙硫侖樣反應”。雙硫侖本身是一種戒酒藥物,它在與乙醇聯用時可抑制肝臟中的乙醛脫氫酶,使乙醇在體內氧化為乙醛后不能再繼續分解氧化,導致體內乙醛蓄積而引起面部潮紅、頭痛、腹痛、出汗、心悸、呼吸困難等癥狀,嚴重的可造成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肝損傷、驚厥及死亡,這種反應被稱為雙硫侖樣反應。許多藥物具有和雙硫侖類似的結構,在飲酒后會出現上述反應。除了雙硫侖樣反應,飲酒還會增加其他藥物的毒副反應。
常用藥品其他忌口
服感冒藥不宜吃甜食。
服抗生素不宜喝果汁、牛奶。
服止瀉藥不宜喝牛奶。
服用布洛芬不宜喝咖啡、可樂。
服降壓藥不宜吃柚子。
服利尿劑不宜吃香蕉、橘子。
在用藥過程中,一定要遵醫囑或遵藥師指導,或根據藥品說明書服藥!
|